• 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前家长是否调整好状态?
    • 帮你择校
    • 2020-03-06 15:47:20

  • 摘要:  很多准备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都在为择校忙的焦头烂额,育路小编介绍,其实家长首先要进行的不是学校的选择,而是心态的调整。要调整哪些心态,如

    •   很多准备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都在为择校忙的焦头烂额,育路小编介绍,其实家长首先要进行的不是学校的选择,而是心态的调整。要调整哪些心态,如何调整?下面,育路小编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家长的成功,成了理解“国际教育”的阻碍

        能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的家长,大概率是受教育程度高且事业相对有成的。又大概率是原有体系内的优秀学生,所以必然带有不自知的骄傲和信念。

        所以,那些对国际教育一开始特别很热情的家长,反而会对学校提出很多要求,比如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加强课堂纪律等等。每件事都颇有道理,但是他们其实内心期望的,是原来的范式。

        家长们自己从前在体制内取得成功,依靠的多半是遵守规则、刻苦顽强,这当然很好很好,然而,新范式所要求的,却不仅如此。

        家长原来的思考范式,到底有哪些问题?

        我们家长在少年时期,多半被时代塑造了阶梯型(稀缺型)的思维范式,而与之对应的,其实应当是蜘蛛网型(丰富型)思维模式。

        大多数人会用阶梯这个清晰的层级结构,来对标每个人能力的高低,其自然的反应则是攀到最高层。重要的是你要表现的比你的对手更好。但是这种要求对于国际化学校的孩子却是不切实际的。

        著名学者吴伯凡对此曾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假说:“如果目标是去高中或大学国外留学,从追求完美的家长角度:一方面,需要从小就苦读英语,才能无障碍地学习;另一方面,又需要在初三就达到大学的中文水平,这样才不会磨损母语。此外,还需要了解西方的文化音乐体育,这样和未来的同学才会有共同语言。”这被他形象的称之为“望子成龙”。

        家长如果期望孩子成为在各个教育成果的评估维度都很强的孩子,除非孩子天赋异禀,不然就会被折腾成四不像,更不要说成“龙”了。

        事实上,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概念。所有与能力相关的内容,比如各类技能、知识结构及不同思维方式都有自己的坐标。只有把这些坐标连接起来,才能构成一个整体性的、具象化的个人能力图形。它更像是一张蜘蛛网。

        特别是在这个知识量越来越多的时代,“独特”才最重要。

        家长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考范式?

        我们不妨把为孩子选择教育体系的过程想象为一台机器,那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让孩子成年时无畏地踏进生活之流?还是十八岁考上某个名校而已?

        首先,要调整机器实现目标,就需要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理解现实,接受现实,现实地行动。即便真相与我们所期望的不一致,我们也不能抗拒真相。比如,指望自己的孩子就是比其他孩子更努力更聪明,就是不现实的。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家孩子傻多少懒多少?

        其次,做到极度的“头脑开放”,否则就无法摆脱旧想法的禁锢,没有能力看到可能的新世界。所以,家长的思维模式,需要从“我是对的”,变成“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最后,用居里夫人的话来说就是“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值得恐惧的,你需要做的只是了解它。我们了解得越多,恐惧就会越少。”

        孩子在国际学校的学习远比想象要“高效”。

        1、语文学习应该是“个性化”的

        在体制内学校,语文表面上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期望和职责,如继承传统文化、写好文章等,但最后还是简单粗暴地以考试成绩说话。

        而我家女儿开学时,语文老师给的作文题目是:你如何理解语文这个学科?我看了精神一振。这是个很好的元认知问题,可以帮家长和孩子跳出原有的范式。

        最近,吴军博士在他的专栏里也提到,孩子的英文老师问了两个“异曲同工”的问题:如果把语文放在所有的课程中,你如何看待它的意义?对比你去年的语文水平,你觉得学语文有什么意义?

        绝大多数人既不想成为文学家,又不满足于仅仅识文断字。其实,语文可以抽象为接受信息和发送信息的工具,前一种能力包含快速解码,后一种能力包含传达信息以及影响他人。

        从这个角度出发,不同的人本来就有不同的能力发展趋向,有的长于理性解析、有的乐于感性传达,有的喜欢引经据典、有的喜欢平铺直指……都各有信息传达上的优势。也就是说,语文能力是个非常个体化的能力,而语文教育和评判标准也就应当个性化。

        既是如此,就不需要按照课本的文体比例,纠结孩子背了多少古诗,掌握多少生僻字,45分钟内写出包含多少好词好句的作文……快速接受信息和清晰传达信息的能力并不是靠简单多课时的堆叠来实现的。

        2、数学刷题也要讲“经济学”

        从应试角度,学生数学的分数取决于准确率和做题的速度。如果学生能做足够数量的题,在考试过程中能识别出题目所属的类别,回忆起解题步骤并计算,就能顺利拿高分。但数学的特点就在于题量无穷无尽。

        我女儿四年级时整天收集题目来刷题。但是我说:“题目是做不完的,你要想到,这些刷题的时间,你可以用来看很多本小说,而且从95分到98分付出的时间成本,要比80分到90分所付出的多好几倍啊!”所以,孩子在学习中也能得用上两个经济学思维,即“机会成本“和“收益递减”,这样可以提高思维复杂度。

        谈数学的“范式转移”,也可以利用我们在谈语文学科时的那种元认知:数学在各个学科中的位置是什么?你期望通过数学达到什么目的?

        没有多少人会成为数学家,数学是一套逻辑思维方法,能帮我们看破世界纷纷扰扰背后的真相。数学知识的传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往往强调掌握一切可能的数学手段,走的太久、太远,就容易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3、最能锻炼复杂思维的历史

        至于历史这个体制内学校的副科,反而更容易折射出两种范式的差别。

        首先,国际化学校里,历史教学的内容包含无数细节,远远超出了课本。那么可怜的孩子们怎么记得住?会不会被细节淹没呢?答案是:这些细节其实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理解,为了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出复杂的思维能力。

        吴军博士曾在《为什么学历史》中提到:“在中国,中学历史是讲述历史事件和它们的影响,学生记住结论就好;在美国,历史课很大一部分成绩是做研究,比如分析一下华盛顿这个人的历史作用。对于这样的课题,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只有好答案和不好的答案。

        经过美国那样的历史课学习,学生们的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事实上,历史课是语文课之外第二个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课堂。”

        4、对家长也有启发的科目:DT(设计技术)

        国际学校还有个我特别喜欢的科目—DT课(设计技术),孩子们会互相协作,设计制造出一些成品。

        在观察孩子的DT课时,我也正在参与一个新的商业项目。需要做市场分析、消费者洞察、产品定义、工业设计、工程上实现的可能、成本核算等,其实和孩子们制作作品的过程几乎是一样的(当然难度不一样)。如果长期培养,这肯定是比做标准题目更重要的能力。

        比如,孩子们的第一个作业,是自主思考生活中有什么产品不够完美,想办法做个改善的模型。孩子们一开始计划做什么项目,总是有很多想法,接下来陆续发现很多实现不了,会慢慢收缩方案。

        孩子们为了完成项目,有的会大手大脚在淘宝上买很贵的材料,有的会精打细算,而最后成本花得多的,实现效果却不一定更好。孩子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设计的力量,也了解了“设计就是在限定条件下的发挥”的含义。

        所以,如果我们并不被标准化考试这样的旧范式所拘束,而是着眼于能力培养的新范式,那么就能认识到国际化学校的学习对孩子们的意义了。

        爱因斯坦说:当我们的知识之圆扩大之时,我们所面临的未知的圆也一样随之扩大。也就是说,不管孩子在给定时间内掌握了多少“知识点”,比起不断增加的知识都是越来越少的。

        那么,家长们在衡量孩子的学业进展时,就必须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既了解TA已知的知识有多少,也需要认识到,TA对未知的好奇和热情更为重要。毕竟,教育是长远计划中的长远计划。

        以上是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应如何调整心态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有意申请国际学校的学生家长有所帮助。如有更多国际学校择校问题,欢迎咨询育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