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新府学外国语学校
  • 招生层次:初中,小学,高中
  • 所需费用:15.60万 / 年
北京新府学外国语学校
  • 北京 顺义区
  • 课程体系:双语课程,国际课程,艺术课程,美国课程,英国课程,加拿大课程,韩国课程,AP
  • 留学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韩国,其他国家
  • 新府学教学探讨 | 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信息意识
    • 文章来源:培优国际选学网
    • 2020-03-07 10:14:57

         本学期新府学开展围绕核心素养之一学会学习的培养为主要教育教学目标,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内容。信息意识是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乐学善学的延伸和实践,是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的必要基础。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意味着学校教育要发生相应的改变,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也不能延续传统的模式,那是因为信息化给学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但随之而来也给学生的成长之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坎坷。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在信息化的同时如何解决困惑?怎样教会学生获取、筛选、甄别和整合利用信息,本文就这个议题将展开探究和思考。

      新府学教学探讨

        谢俊杨老师就 核心素养给全体教师做分享

        什么是信息意识

        我们现在身处信息时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互联网和各种日新月异的数据终端覆盖了整个世界。我们现在每个人一天被动接收的信息量,是信息时代之前所无法想像的。今天的世界,是一个被过量信息包围的世界。并且,信息的时效性极强,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就已经有高质量的评论文章可以阅览。叙利亚的战况,远在中国的我们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实时跟进,非常直观地通过视频看到前线的硝烟。这是一个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的时代,也是专家的权威被不断消解的时代。任何人都敢于批评、任何人都有权利批评。信息多渠道化、去中心化、弱权威化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更容易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更容易“了解”,或者说自以为了解很多东西。

        一个人被动地接收信息并不能被称为具备信息意识,只有当个体主动去获取、筛选、评判、整合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才能被称为具备信息意识。为什么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信息意识?是为了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让自己的成长、奋斗逐步变得清晰可见,而最终收获一个完满自足人生的路径。有了这份对路径的逐步清晰自信,学生才会明白当下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乐学善学才能得以践行。

        时代的进步,知识的爆炸,信息的泛滥并没有使得当下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变得更加容易。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信息意识的培养难点发生了转移。在信息时代早期,如何获取信息是培养的重点。而今天,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了很多,那么培养信息意识的重点就变成了如何筛选和评判什么样的信息是对自身有价值的。并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程中,这一趋势也伴随着学生成长:较小的孩子更应侧重如何获取信息,进入初中后对信息价值的筛选和评判变得更加重要。

        信息意识所强调的筛选和评判必须依赖批判性思维,而通过信息意识积累的知识框架体系,又是深入某个领域内部时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必要基础。

      新府学教学探讨

        拓展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

        未来,学习的方式必然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混合式学习是很难回避的趋势,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需要得到一些改变。中国的孩子,对课本的依赖是稍显严重的,孩子缺少自己的想法,不会收集信息,驻守于课本这一安全区域,静静等待老师去教他。有时我们也在反思,有没有可能,学生习惯于从教师这里获取正确无误的知识会渐渐让我们学生变得懒惰?学生应当有除开课本和教师这两个权威渠道以外,更多的信息来源才能让学生尝试自我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于是我在教学中通过翻转课堂这样一种混合式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和信息的来源。

        在八年级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去按照自己真正的想法去尝试写一篇自己最感兴趣领域内的“小论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重点不在于学生最后写出什么内容,而是他们准备小论文的过程,就是一次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在选题阶段我强调高自由度,并展示了很多趣味话题的可探讨性。所以几位学生课题选材比较丰富,既有《如何防止小学生沉迷电子游戏》这样的现实性话题,也有《如果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今天的生活会变成怎样》这样的幻想性话题。学生要完成自己的课题,必须大量查阅资料,阅读大量书籍。他们选择的话题都不是课堂上讨论和讲解过的内容,其中一些话题更是完全不存在“正确答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自主去获取信息,而不是等待答案。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就是在学习。

        在社科课堂上我给学生展示资料时,都会注意尽量给出出处,并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信息的来源。课堂上大部分时候我需要引用一些发展数据、经济数据时,我不会挑选书本的上的信息。因为书本上的信息往往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截取的部分数据,迁移性差,学生想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拓展内容往往无法从这本书上获取。所以只要有可能,我都尽量给出WB(世界银行)、IFS(国际期货组织)这类网站上的交互性数据,并告知学生如何去找到这些内容。学生就可以从这些网站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所以,强调信息意识,首先要强调信息的获取渠道。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是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挑战。

        利用批判性思维筛选并评判信息

        我们获得信息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筛选和评判,其中首先需要判断的是信息的渠道来源和可信度,无法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就不能算是消除了不确定性。学生往往缺乏对信息来源及可信度的判断力,这使得他们很容易被一些小道消息所蛊惑。而如何判断一条消息是否权威。例如,你需要去看这条消息的出处是哪里,最初的出处是否是值得信任的权威机构?在互联网上这条信息是不是孤例?我们在评判信息是否有可信度时,权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我们获取信息时,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任何新的观点和言论都去尝试理解一下发言者所处的角度。并且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初步鉴定一下不同观点的可信度,当产生疑惑时有勇气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鼓励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要承认权威观点、公认事实所具备的信息价值。他是我们获取可靠信息的重要途径,因为它减少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整体耗损。当权威信息和小道消息或者我们的自我认知矛盾时,在没有其它有效佐证时,我们可以更加倾向于权威信息是真的。但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实践和我们慎重的理性思考过程。

        所以,信息意识的第二环节,信息的筛选和评判需要同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才能得以实现。这一环节是整个信息意识培养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步,至关重要。

        信息的整合与链接

        在社会学授课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询问我自己平时是怎么获得时事新闻、财经等大量信息的。这个时代可能学生不会问你看了什么书,直接就问“老师你用的什么APP啊?”在告诉了他们的一些获取信息的APP和公众号后,我就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开始为自己接收的信息“洋洋得意”,比如,有一个学生跑来问我,“美元今天怎么跌了?老师你不是提到过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开始强势了吗?”

        如果你没有对信息的积累和整理,那么你接收到的信息一定是碎片化的随意性信息。随意信息不足以帮助你判断当下的情况,更不可能帮助你去预测未来的可能性,那么这样的信息也同样不具备消除不确定性的作用,他们是无意义的。

        所以,信息意识的最后一步是信息的整合。帮助学生整合信息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殿堂是我们未来主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互联网时代有独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法,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浏览wiki百科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下不断点击词条内的超链接让自己关注到越来越多的信息,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这么一个经历。这是只属于这个时代的知识获取方式。通过信息归纳整理的资料站点内置超链接,我们就能自己架构出知识体系,并利用好奇心不断拓展这一信息网状结构。在信息时代之前,学生只能被动等待老师,而现在学生可以主动去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当然,这一过程其实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在架构知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疑问,学生都可以检索并找到相应的文字、视频教材。学生需要判断这些信息的权威信、可信度,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全方面能力的锻炼。我们老师自身也会像这样去获取需要的信息和素材,然后传授给学生。那么把教师做的这一步交给学生去完成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不是更有价值?将随时新获取的随意信息加工、归纳、整理进自己的知识框架内,这一步是信息整合的关键。否则,所有的信息获取都是猴子掰玉米,走一路丢一路。作为信息意识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整合信息与链接框架性知识,可以说是整个培养过程的落地环节。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当下的教育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面对的这一代学生已经是新生代,他们有这个时代的新弊端,也有这个时代的新优势。这是一个浮躁的碎片化时代,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结构越发破碎的学生群体。这是一个秒拍抖音快手的时代,学生都能熟练使用这些新玩意儿,他们热爱直观的视觉刺激厌倦抽象的思考分析。面对当下,我们只有教给学生真正学会建立框架性的知识结构,学生的乐学善学才有一个终生施展的空间。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即使没有老师,也知道该如何开始,如何深入。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终生学习者。